2013年中国城市十大热词盘点

2024-01-06 19:29:57阅读量:15 字体:

  当城镇化工作会议举办,当单独二胎、异地高考不断试水,即将过去的2013年,曾经被寄予厚望,如今看来精彩纷呈。

  尽管银行流动量依然严峻,城镇化进程中各种改革领域也遇到阻碍,但思维转变、取消审批、简政放权、盘活存量等一系列正能量的传递,依然令人欣慰。

  在这个背负“改革再出发”这一万众期待的年份,有惊喜,有冲突,有挑战,更有决心。为此,本网编辑梳理和盘点出了“2013年中国10大与城市有关的热词”,试图还原2013年城市中改革的点滴。  

  1、城镇化

  13年前,《“十五”计划建议》正式使用的“城镇化”一词,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最热词”。新一届政府履职以来,城镇化被确定为中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顶层设计”的总体发展规划亦呼之欲出。

  30多年来,中国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了52.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4.5%,2亿多农民工未切实融入城市,城镇化亟需一系列改革助推以完成新的转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城镇化”。

  12月13日,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落幕。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主要任务: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2、雾霾

  2013年的北京,总是笼罩在雾霾的厚重面纱之下,羞于以真面目示人。今年1月,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一度达到755这一令人咋舌的水平,比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危险”标准高出一倍还多。北京在2013年出现的雾霾天数超过了以往五十年来的任何一年,中国的污染问题不会很快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燃煤火电厂和汽车尾气,这已经引起中国领导人的重视。今年8月,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环保计划,一方面要减少新建燃煤电厂数量,另一方面投入2750亿美元用于改善空气质量。

  面对雾霾,网友更是以“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等词语来调侃自己无奈的生存环境,也应运而生了“雾霾罚单”、“雾霾津贴”等雾霾经济衍生词。在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令人堪忧。中国环保之路漫长而坎坷。

  3、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是2013年全国高考的最大亮点。今年作为异地高考“破冰”的首年,将有20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报名人数为数千人。在90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这个数字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进步。 这将是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对高考制度极其重要的一次改革。

  不少网民认为,“异地高考”将解决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在上学问题上的一大担忧,是解决城乡二元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民生的重要一步。

  全国政协委员张会军:异地高考是一项有益于打破教育地域特权、维护社会公正的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家尝试纠正当前高考制度中蕴含的户籍歧视,更体现出中国社会公平和民主的进步。“应统筹兼顾、科学设计、循序渐进,小步快走。”

  4、单独二胎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消息一出,全民关注。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呈现负增长、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等所有发达国家曾遭遇的难题,开始在中国发生。人口专家预测,我国人口红利从2013年开始消失;2013年9月的某一天,中国老年人数悄然迈过2亿人大关。

  放宽生育政策将对劳动力及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这一战略难题的初步破题。不过,已然被扣上了“老龄”帽子的中国,放开单独二胎后,能否阻挡人口红利消失,如何延续维系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仍有待时间检验。4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行。相比营业税,增值税能避免在上下游产业链上重复征税的问题,其抵扣机制将不断传递减税效应。“营改增”对于中国税制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

       5、营改增   

  “营改增”试点最早于2012年1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启动,后来北京、江苏等11省市也陆续加入试点。根据国务院部署,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将扩至全国,在行业试点方面,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   

  2014年,营改增试点继续扩围已无悬念。从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将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将全部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不过,与此前市场有关通信、交通和建筑业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的预期仍有距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撰文指出,“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将被纳入“营改增”序列,并逐步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6、钱荒

  2013年6月以来金融业闹起了“钱荒”,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6月20日,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越线就是高利贷。多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时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受“钱荒”影响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包括基金、券商、信托在内的整个金融业均有波及。专家认为,此轮资金紧张,只会让中小企业的借贷成本更高,大部分企业贷款都会受到影响,资金密集型、高负债率的行业如房地产最为敏感。

  “钱荒”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流动性充裕的日子已经结束。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都表示中国流动性整体够用,并不短缺,至此,人们对国务院“盘活存量”资金的提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场货币市场危机也让金融机构一夜之间长大,终于明白央行最终还是要“断奶”的。

  7、以房养老

  9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关“以房养老”内容,引发舆论关注。发展养老服务就是只发展以房养老吗?政府对发展养老服务不管了吗?对此,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以房养老只是养老政策的一个项目,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

  民政部门的回应,让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也应看到民众对于未来养老的焦虑与担忧,看到相对于目前的老龄化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对养老投入力度仍需加大。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件好事,但养老的形式和渠道再怎么变,政府的责任也不能有丝毫缩减。    

  8、自由贸易区

  2013年,中国自贸区建设亮点频出。国际层面,与欧洲国家自贸区建设实现零的突破,中国-冰岛自贸协定、中国-瑞士自贸区相继签署。中韩、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有序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内层面,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引人关注。

  自由贸易区被人寄予厚望,是因为其拥有市场高度开放,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贸易投资便利,监管高效便捷等种种好处。对中国来说,建设国内自贸区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目前,受上海带动,中国已有多个省市提出了建设自贸区的申请。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表示,未来两至三年内,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和经验将推广至全国。

  9、社会抚养费

  12月4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通报,2012年度全省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为14.56亿元。至此,已有24省份公开2012年社会抚养费征收额,总计近200亿元。

  2013年7月以来,浙江律师吴有水向全国31省份的计生、财政部门,申请公开社会抚养费收支、预算等相关信息。但只收到17个省份的回复。由此引发了一场质疑巨额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和用途去向的舆论风暴。

  据调查,一些地方将社会抚养费收缴情况与财政拨款挂上钩。很多地方社会抚养费的90%以上甚至全部返还给县级,用于县乡两级的办公经费、人员经费、奖金等等。

  既然以“社会抚养”之名收取,社会抚养费当然应该专款专用于社会抚养事业才是。然而,当社会抚养费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用于地方政府的办公经费、人员经费甚至奖金开支,对“社会抚养费”进行公开挪用,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抚养费”究竟“养”了谁,这些年来,巨额的资金都流向哪儿了,必须进行清算与追责。

  10、房产税

  今年3月份后,国内房地产迎来一波“涨势”,“新国五条”及“20%个税”政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舆论纷纷转向“求助”房产税,寄希望于这颗“救命稻草”,一时间,有关房产税扩容的消息和传言不断。

  房产税在上海、重庆两地试点已近两年半,第二批试点城市一直不明朗。5月份公布的《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12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刘植才介绍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要求“加快房产税立法”。现行试点中,无论是上海还是重庆,都采用交易价格作为计税价格。从长期动态分析,无论是增量改革还是存量改革,以评估价格替代交易价格将是趋势。

  • 1

推荐阅读